首页 > AG新闻中心 > 酒店行业动态

AG百家乐 - AG真人|科学饮茶好处多(中)

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7:28    次浏览

家庭茶知识手册2、一般饮茶禁忌:要做到经常饮茶而对身体有益无害,关键是把握一个“度”。(1)茶宜适量饮,切忌贪多。所谓“过量饮茶人黄瘦”。茶叶中的咖啡碱由于和其他化学成分同时并存,没有单纯饮用咖啡碱那样的副作用,但是饮茶过多,会使体内水分增多,加重心肾负担。饮茶过量也会使人过于兴奋。因此饮茶宜适量。那么适量的标准是多少呢?每人每天饮茶量的多少,于饮茶习惯、年龄、健康状况、生活环境、风俗等因素有关,要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来定。一般健康成年人,平时又有饮茶习惯的,一日可饮茶1 0至15克左右,即三至五杯水为宜。对于重体力劳动者,由于劳动量大、体力消耗多、进食量也相应大,或对于从事高温和接触有害物质职业的人,每日饮茶20克左右也是适宜的。至于那些以牛羊肉为主食或食肥腻过多的人,以及嗜烟酒者,多饮一些茶更有利于帮助消化,有利于防止脂肪和胆固醇的过多积累。而老人、儿童、孕妇及身体虚弱且有一定程度神经衰弱的人,饮茶量要适当减少,一般以饮淡茶为主,以每天饮用3至5克为宜。尤其在空腹和夜间不宜饮茶;孕妇要少饮茶,以免茶叶中的咖啡碱对胎儿产生过分的刺激;儿童每天可以饮用少量(3至5克)的茶叶,以有利于补偿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。(2)茶宜淡饮,不宜浓饮。所谓浓茶是指泡茶用量超过常量(一杯茶3—4克)的茶汤。浓茶对不少人是不适宜的,。如果夜间饮浓茶,更易引起失眠。患有心脏病、胃溃疡及神经衰弱、身体虚弱胃寒者都不宜饮浓茶,否则会使病症加剧。空腹也不宜喝浓茶,否则常会引起胃部不适,有时甚至出现心慌、头晕、四肢无力等症状,发生“茶醉”,特别是肾虚体弱的人。出现“茶醉”后,可以吃一、二颗糖果,喝点开水就可缓解。浓茶刺激性过于强烈,会兴奋大脑,使人体新陈代谢功能失调,甚至会引起心跳加快、头痛恶心、失眠、烦燥、尿频等不良症状。过多摄入茶中的咖啡碱等,也于一些疾病不利。 但浓茶也并非一概不可饮,一定浓度的浓茶有清热解毒、润肺化痰、强心利尿、醒酒消食等功效,在有些情况下,有些人饮浓茶反而有利。如过量饮酒者为了降火解毒,饱食蛋、奶、鱼、肉等油腻过重的食物者为消食去腻,及有湿热症的人,饮浓茶可清热解毒、帮助醒酒。口腔发炎、咽喉肿疼的人,饮浓茶有消炎杀菌作用。对于患窦房结传导阻滞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地冠心病人,由于心率很慢,饮浓茶可提高心率,有辅助治疗作用。(3)茶宜温饮,不宜烫饮。“烫茶伤五内”,“淡茶温饮保年岁”。饮茶温度不宜超过60℃,而以25~50℃为宜。同时也不宜饮冷茶,饮用10℃以下的冷茶对人的口腔、咽喉、肠胃会产生副作用,因而提倡温热饮。生理实验证明:水在胃中并不能被吸收,入胃的水需流入小肠才能被吸收。500克冷水,需要40——50分钟才能完全流入小肠。如果喝的是热水,可以加速胃壁收缩,促进胃的幽门开启,使水能很快地流入小肠而被吸收。所以,喝热茶,能尽快地满足人体对水的需要。“喝热茶解渴”,其道理就在于此。再有,热茶入胃后,可软化食物,加强胃壁收缩,促进胃液分泌,有助于食物的消化。即使是盛夏季节,也以喝热茶为好。热茶有促进汗腺分泌的作用,使大量水分通过皮肤表面的毛孔渗出体外,以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。而且,喝热茶水可以充分发挥茶叶的功效,并保持其色、香、味的质量。有关实验表明,在相同的时间里,用煮沸的开水泡茶,其有效成分的浸出量几乎是低温开水泡茶的2倍。在一定限度内,水温越高,浸泡出的茶多酚、糖类、氨基酸等成分就越多,而这些物质与唾液发生反应,可以使口腔得以滋润,产生清凉的感觉。且热茶中的咖啡碱,刺激肾脏,促进排尿,使热量散发和污物排出,以达到降低体温及解毒的目的。 (4)茶宜随泡随饮,不宜久泡而饮,更不宜饮剩茶汤(隔夜茶)。随泡随饮的茶香味浓郁,营养丰富,有效物质含量多。相隔较长时间的茶,由于茶汤中茶多酚、维生素、蛋白质等物质会氧化变性,同时茶汤也会滋生微生物,使人致病,不仅有损于茶的色香味,也降低了饮用效果。冲泡次数过多的茶也不宜饮。茶类不同,耐泡程度不一。茶叶的耐泡程度与茶叶嫩度固然有关,但更重要的是决定于加工后茶叶的完整性。加工越细碎的,越容易使茶汁冲泡出来,越粗老完整的茶叶,茶汁冲泡出来的速度越慢。但无论什么茶,第一次冲泡浸出量都能占可溶物总量的50%以上, 普通茶叶第二次冲泡一般为30%左右,第三次为10%左右,第四次只有1—3%。从营养的角度来看,茶叶中的维生素C和氨基酸,第一次冲泡后,就有80%被浸出;第二次冲泡后,浸出率已达95%以上。其他有效成分如茶多酚、咖啡碱等也都是第一次浸出量最大,经三次冲泡后,基本达到全量浸出。由此可见,一般的红、绿、花茶,冲泡次数通常以三次为佳。乌龙茶因冲泡时投茶量大,且耐泡,称“七泡有余香”,可以多冲泡几次;以红碎茶为原料加工包装成的袋泡茶,由于易于浸出,通常适宜于一次性冲泡。如果冲泡次过多,容易浸出一些有害微量元素,不利于身全健康。(5)茶宜兼饮,不宜偏饮。茶叶因产地、品种、采集时机与加工方法的不同,所含营养及各种有效成分也有所不同,因而饮用茶应杂一些比较好。夏季饮绿茶,冬季饮红茶,春秋季饮花茶,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兼饮办法。 中国有句古话,叫“粗茶淡饭”。粗茶与嫩茶也要兼饮,新茶、嫩茶一样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。比如,餐前优选新嫩茶(绿茶较宜),因为新嫩茶里含有大量的人体功能物质,如氨基酸、维生素、植物糖及微量元素,这些是合成代谢酶的重要物质。胃肠的消化作用需要多种酶的参与,消化酶的多少直接决定消化效果。而餐后却要优先考虑粗老茶(乌龙茶较宜)。粗老茶里含有高浓度的茶多酚和咖啡碱等,这些物质是内脏的兴奋物质,能有效促进胃肠的收缩和蠕动,起消食下气作用。咖啡碱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,可提高胃酸的分泌量,特别是对含氮化合物的食物及蛋白质的消化过程有促进作用。咖啡碱还可以转化成腺嘌呤腺嘌呤和鸟嘌呤等,可与磷酸、戊酸等形成核苷酸。核苷酸中的腺苷三磷酸对脂肪性食物的代谢有重要作用。(6)茶宜长饮、不宜间断。饮茶要细水长流,不可间断,否则,难以起到饮茶的效果,最好是养成固定的习惯,确定何时饮何茶及饮多少。一时兴致起了而去饮茶,与长期饮茶的效果,是不可同日而语的。(7)茶宜择时饮,不宜盲饮。饮茶也要分时,不可随兴而至,想起来就饮。“饭后茶消食,午茶长精神。”一般而言,饭后与午间饮些茶是比较有益的,而饭前与临睡前这段时间,就不宜再饮茶,否则“空腹茶心慌,晚茶难入睡”。饮茶与食物的科学搭配,也需特别注意,需要根据饮用时间、各人体质与健康状况、传统经验的食物相克理论及依据科学分析的营养学等进行。吃什么食物,喝什么茶,不能太随个人喜好。通常,在饭前适宜喝少量发酵茶,如普洱茶或红茶。原则上餐前不宜空腹饮茶。古人曰“空腹茶令人心慌”,空腹饮茶易刺激和破坏胃壁粘膜,更易引起饥饿感,严重者可导致低血糖状态,对身体不利。若饮入过量的茶水,既冲淡唾液,又影响胃酸分泌,易引起心悸、头昏、眼花、心烦等,影响食欲。饮用少量醇厚沉稳的红茶、普洱茶则可增进食欲,开胃。在餐中尽量不要饮用茶水,以防茶水冲淡胃液和茶水中的物质与蛋白质进行反应影响消化,特别是吃豆制品时。饭后不宜立即饮茶。饮茶有助于消食去腻,但因茶汤中的茶多酚可与铁质、蛋白质等发生凝固作用而影响营养吸收,一般宜半小时后饮用。餐后休息适当时间(至少在半小时以后),适合喝乌龙茶、绿茶、花茶类,因有些茶香气较好,餐后饮用,可以以轻松愉快的心情与共餐的亲友交谈,融洽气氛。在平时休闲的时候喝茶,搭配食物的原则,可概括成一个口诀,即“甜配绿,酸配红,瓜子配乌龙”。比如喝绿茶,可品尝凤梨酥等甜食点心;喝红茶,可以搭配些水果、柠檬片、蜜饯等;喝乌龙茶,可用带咸味的食品,像瓜子、花生米、小萝卜干等。另外,喝茶饮食最好也和季节相搭配,夏天要味道清淡些,冬天就要浓郁些;春天要色彩鲜艳些,秋天适宜素雅为主。在饮茶过程中,人们总结饮茶的各种规律,编成了众多顺口的饮茶歌,现摘录如下:“早茶醒目,午茶助神,晚茶驱睡。热茶解渴,温茶养人,凉茶爽口。姜茶治痢,糖茶和胃,浓茶醒酒,淡茶生津。茶可延年益寿。”“头遍茶兴奋,三遍茶收敛。饮茶可消食,止渴又开胃。空腹茶心慌,隔夜伤脾胃。午茶助精神,晚茶导不寐。过量令人瘦,烫茶伤五脏。淡茶宜温饮,清香又养人。吃药莫用茶,损人药效废。”“姜茶能治痢,糖茶能和胃,菊花茶明目,烫茶伤五内。饭后茶消食,酒后茶解醉,午茶长精神,晚茶难入睡。空腹饮茶心里慌,淡茶温饮保年岁。”日本的“饮茶歌”:“晨起一杯茶,振精神开思路。饭后一杯茶,消口臭助消化。忙后一杯茶,止干渴去烦躁。工余一杯茶,舒筋骨消疲劳。”**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END 余悦教授,著名茶文化专家、民俗研究专家,“中国茶文化学”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,“悦读茶书会”倡导者与推动者。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、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,《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》总主笔、全国《茶艺师》培训鉴定教材主编,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、万里茶道(中国)协作体副主席,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,硕士研究生导师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。曾任《文艺理论家》、《内部论坛》、《鄱阳湖学刊》主编,《江西社会科学》杂志社社长、主编,江西省期刊协会副会长,获得首届江西省“十佳出版工作者”、首届江西省“十佳期刊编辑”等荣誉称号;兼任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茶艺导师、南昌女子职业学校高级茶艺顾问、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茶文化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等。主持全国和省级课题16项,发表论文200多篇,《新华文摘》、人大复印资料、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等转载多篇;撰写书籍60多本。多次到美国、法国、日本、韩国、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、澳门、台湾等地,进行讲学与交流。悦读茶书会悦读茶书,悦读好书,悦读社会,悦读世界。欢迎关注!更多阅读,敬请期待